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人一直覺得「我們還有優勢」正是自我阻礙的最大因素

日前李開復直指「台灣已經沒有機會做AI創業」,引來非常大的討論;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很快回應「台灣在AI領域絕對有機會」。

讓我們先回到李開復的原意來看。李開復認為:「台灣錯失了軟體、互聯網、搜尋引擎、社交網路四波重大變革,台灣的銀行思想非常古老,法律非常落後!沒有技術、資金、應用情境、實驗場域,以及能識別並幫助創業的VC(創投),更沒有大數據及市場可推動AI發展!」李開復在後續訪談中強調,台積電跟鴻海一樣有機會在AI應用的硬體領域取得一席之地,但AI創業不可能了,而被AI取代的大量人力將轉向服務業。

關鍵是,AI創業。李開復非常清楚,一個國家想搞AI創業需要的不只是技術,還必須還能兼具法律面、資金面、市場面等「企業本身以外」的條件。




王堅的回應非常有意思,總觀而言,他認為:「人工智能一定要數據,但不是數據不是你的,就不能做任何事,這是兩句不同的話。」換言之,王堅整篇文章說的是「沒數據不要緊,一樣可以玩出花樣」,強調的是「大家都還是有機會」。這跟李開復的論點對不到焦,兩者討論的層次完全不同。

結論是,王堅(以及許多批評者)根本沒弄懂李開復說什麼。李開復強調的是,從「產業」格局來看,台灣有沒有機會透過「創業」,成為AI這個大趨勢的贏家。要成為一個時代的產業贏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真正算得上贏家的,大概就是那一、兩個國家。例如,台灣真的在社交網路趨勢下完全沒有吃到任何營收嗎?當然不是,買伺服器都還是得找台灣廠商。但台灣是「贏家」嗎?事實上,台灣就是沒有能堪稱贏家的新創企業啊。

整體而言,我個人很喜歡王堅採訪最後一段的標題「沒有不可能,除非一開始就否定自己」;然而,這句話看起來很熱血,卻不是事實。唯一影響人類能否奮力向前的是「希望」,真的,人只要陷入絕望就會自我放棄,但只要有一絲希望,就會往前走。自我肯定跟自我否定,可能不是重點。因為,這世界上有一種自我否定叫做破釜沉舟,有一種自我肯定,叫做取暖討拍。

偏偏台灣的絕望感,就來自於取暖討拍;台灣人一直覺得「我們還有優勢」,正是自我阻礙的最大因素。我這樣一說,一定又有人急得跳腳想罵我「台灣哪有這麼差」云云。是啊,我本來就沒說台灣很差,那幹嘛跳腳?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來,這不正是被刺到痛點的反應嗎?

台灣其實真的可以抱持希望,客觀看來,台灣有這個本錢。然而,台灣卻一直沒辦法透過正確的自我評估,建立自我肯定、進而創造希望。什麼是正確的自我評估?不只是知道自己有什麼,更要知道自己沒有什麼,懂別人有什麼、也懂別人沒有什麼。知道這些事情之後,就要開始強化弱項,透過行動讓自己持續成長,進而自我肯定。

換言之,從「自我評估」到「自我肯定」到「希望感」,其實是一個透過理性思考進而產生行動,再透過行動反覆得到正面回饋,最後自然創造出正面思維的過程。台灣在理性思考這段就出了問題,自然沒辦法採取有效的行動;更糟糕的是,十幾年這麼空轉下來,創造出一個負面回饋機制,時常在自大跟自卑之間擺盪,有人說台灣好大家就開心、有人說台灣不好大家就生氣或者自我放棄。

王堅的樂觀來自於對台灣的不理解,李開復的悲觀來自於對台灣的理解。關鍵不在於結論樂觀或者悲觀,重要的是「理解」。法律不行?那就修法律。資金不行?那就引資金。順境時不狂喜,逆境時不絕望,持續透過理解、行動,調整自我狀態,這種文化上的心理素質,對於創業是否能扎根,是很重要的事情。

可惜的是,台灣在這個「文化的心理素質」上,實在很弱;而這個問題,我認為比法律面、資金面、市場面、技術面都還要嚴重得多。要想變強?永遠有機會。但最重要的第一步,我們能心平氣和、沒有憤怒也沒有絕望地承認,我們沒有優勢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