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媒體還能怎麼活?從《蟻人》的湯瑪士小火車談起

不管你是否看了《蟻人》,請容我劇透一段不太重要的小劇情。蟻人與黃蜂人在兒童房裡戰鬥,蟻人丟出手上的變大道具沒打中黃蜂人,卻意外打中了玩具軌道上的湯瑪士小火車;湯瑪士小火車突然變得跟真實火車一樣大,衝出窗外,把街道上一群警察都嚇壞了。這一幕相當幽默,湯瑪士小火車圓滾滾的笑臉瞬間舒緩了戰鬥的緊張感,

這是一段非常成功的操作。一方面,湯瑪士小火車串接了劇情;另一方面,湯瑪士小火車成功製造出一個小高潮讓觀眾發笑;最後,這更是湯瑪士小火車成功的置入性行銷。換言之,這根本是電影、觀眾以及廣告商的三贏。我相信湯瑪士小火車的製造商應該付了錢,才讓片商剪入幾乎總共超過5秒鐘的湯瑪士小火車畫面──如果沒有,那只能說《蟻人》的片商漫威工作室(Marvel Studios)簡直佛心來著。

但不論付費與否,從湯瑪士小火車得到的廣告效益看來,絕對是最大贏家。




事實上,這種電影的置入性行銷並不罕見,特別是近幾年來好萊塢電影的置入性行銷技巧越來越成熟,已經到了行雲流水的地步。雖然並不是每部電影的置入性行銷都像《蟻人》這段的效果這麼出色且讓人印象深刻,基本上都遠遠把中國與台灣電影那樣大辣辣地將品牌硬插入電影的做法拋在腦後──當然,好萊塢電影也有置入性行銷手法低俗無比的電影,例如《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簡直爛到駭人聽聞,但那是極端少數。

過去我們相信內容(content)應該要能滿足閱聽者,但現在置入性行銷已經昇華到另一種層次,不僅要滿足閱聽者,更要滿足廣告商。於是乎,內容行銷(content marketing)這概念也就跟著出現了。什麼是內容行銷?簡單的說,就是高級的置入性行銷、業配文、廣編稿。好吧,電影、動畫、或者遊戲中的置入性行銷,大不了就是讓你在享受娛樂的過程中,增加對某個品牌或者某種商品的印象,進而影響你的消費行為。但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新聞中呢?

最近HBO的上周今夜(Last Week Tonight)就用了整集節目探討了新聞中的原生廣告(Native Advertising),未來可能如何影響觀眾的視聽。主持人John Oliver非常直白地指出,目前有許多主流媒體都已經紛紛接受原生廣告的概念,試圖在「編業分離」(即,新聞編輯不得受商業營運干涉)這個新聞學的天條當中,開出一道模糊的灰色地帶。原生廣告是什麼呢?基本上就是「媒體把廣告主需要的傳遞的概念,用出色的說故事手法將其包裝成值得一讀、具有含金量的內容」。網路原生媒體將原生廣告視作主要營收來源,例如BuzzFeed,以此創造許多商業利益;傳統紙媒例如Time Magazine、New York Times的網頁版,也開始生產許多出色的原生廣告。

John Oliver雖然對於原生廣告百般嘲諷,但他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原生廣告之所以崛起,最主要的原因是「觀眾不願意付費給新聞媒體」。

事實上,我雖然認為新聞媒體確實應該恪守編業分離的原則,但我同時認為,如果觀眾持續不願意付出成本,那麼商業滲入媒體根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畢竟,沒有人應該無償地提供優質新聞,如果觀眾不願意付費,那麼造成品質低劣,甚至使新聞內容被滲透,都只能說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結果。從營收模式來看,假設新聞媒體不直接以內容跟觀眾收費,另一種可能的方式就是接受贊助──簡單地說,就是不把媒體當做營利企業,而是當做非營利組織。但贊助的問題其實跟廣告一模一樣,說到底,如果一家媒體得完全仰賴廣告主或者贊助主而活,又怎麼可能回過頭來抨擊這些金主?

讓我們再更細緻地從「誰帶來營收」這件事情來分析。傳統媒體對觀眾提供內容(to C)並透過閱聽率向廣告主收費(to B),雖然閱聽率高的媒體有實力能拒絕特定廣告主的要求,但媒體恐怕還是無法拒絕觀眾偏好。從本質看來,媒體與群眾是種相互依存的關係,所有能存活下來的媒體,必然都對著某一群人發聲。觀眾會選擇與他們信念相近的媒體,或者贊助商、廣告主選擇與他們相近的媒體,透過購買、贊助與下廣告的方式金援這些媒體,使這個媒體能夠存活。

當媒體因為失去觀眾而開始萌發生存危機時,可能只剩下三種選項。第一、轉向那些願意付費的利基市場的觀眾;第二、轉而尋求贊助主或者廣告主的支持;第三、關門大吉。而我相信,多數媒體都會在前兩種選項中不斷掙扎,直到商業模式完全失效,才會走向倒閉之路。對於網路原生媒體而言,不論是走付費牆機制或者內容行銷贊助機制,都顯得毫無顧慮,反正大家各自爬山,最後就看誰贏得觀眾的信任以及利潤;對於傳統紙媒而言,一方面是紙本銷售下滑、另一方面又缺乏管理網路媒體的人才與能力,幾乎不可避免地都因為紙本包袱而顯得進退維谷。

說到底,是觀眾決定了媒體的生死、媒體的內容、媒體的品質。如果可以輕易名利雙收,誰又甘願犧牲理念、走在灰色地帶把自己弄髒?當Time Magazine、New York Time這些一線媒體都開始投向內容行銷時,這個趨勢恐怕會像電影置入性行銷一樣,衝擊又深又強。有些時候你會發現某些你在讀的內容原來是廣告,但其他時候,你可能無法分辨。我認為觀眾沒有什麼資格批評哪家主流媒體有多墮落,如果這個媒體的做法能存活,就表示觀眾已經做出選擇。

付費,或者付出代價。當現實化約成簡單的二選一時,觀眾們,你真的做出決定了嗎?


延伸閱讀
[管理]《蟻人》你看懂部屬的「使用說明」了嗎?
《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摘下最糟置入性行銷獎
上周今夜──內容行銷與業配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兩年前我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從一年多以前我開始不看。我不知道彭教授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情,但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幾乎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個理工出身的教授對於國家現況之悲憤因此想提出更多有意義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見解,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然而,如果不懂一項學問,卻自以為是高手地對其指指點點,理論、推論與結論都錯誤百出,我認為還是先潛心研究再發言,這才叫做「學者的態度」。彭教授對經濟學的錯誤認知與詮釋已經到了任何一個有辦法內化六學分普通經濟學課程的大學生都有辦法反駁的程度,這其實是非常誇張的事情; 他對經濟學的偏差理解,甚至不是什麼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而是打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就徹底錯誤 。 就以彭教授本月才發表的《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來說好了,簡直是讓人看了下巴都要掉下來,完全是到了奇文共賞的水準。 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彭教授過去可以寫出好文章,但這一年多以來的水準墮落到這種程度,完全就是一個不懂經濟學的人卻又濫用經濟學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 。 以這段全文最重要的理論論述為例:「 最極端的市場有兩種: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前者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後者工資極小化而利潤極大化;前者是亞當史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夢想國度(經濟意義下最自由而平等的國家),後者是經濟上的奴隸制度。 」從這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彭教授完全不懂經濟學所謂「市場」概念。 經濟學所談的「市場」包含很多種「市場」,最基本的兩大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 兩大市場都是在談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關係,但是民眾在此有兩種角色,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勞工 。 就消費市場而言,廠商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小消費者利益最大;完全壟斷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最大消費者利益最小。 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換言之,彭教授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工資極大化,完全壟斷市場工資極小化利潤極大化」,完全是把兩種市場混在一起所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非但完全不是經濟學理論,同時也完全不符合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