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維持現狀」的迷思

有個問題是這麼問的:「如果可以讓時間停留,你想停留在什麼時刻?」假設把台灣擬人化,讓台灣回答這個問題,那麼答案會是什麼呢?

2000年的時候,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彼時最大的議題就是台獨與否。在那幾年之間,媒體最常做的調查之一就是在「統一」、「獨立」與「維持現狀」中三選一;有趣的是,選擇「維持現狀」的比例始終維持在五、六成以上,儼然成為台灣人的共識。那時的台灣正是意氣風發,經濟穩定、社會開放同時政治民主,相對於剛破產的韓國、回歸中國之後被指派領導者的香港或者即將面臨接班問題的新加坡,台灣完全是亞洲閃耀的明日之星。

然而,相對於明確的「統一」或者「獨立」,「維持現狀」顯然是個曖昧的選項。我們想維持「現狀」,維持政治上的獨立、經濟上的強勢、社會上的自由,但「維持」並不表示靜止不動,隨著時間過去,世界總會不斷改變。人生的道理是這樣,不進則退。我們以為自己手上的籌碼很多,所以不斷內耗。我們理解「自由民主」的方式就是不斷地說自己想說的話,卻沒有人在聽其他人說什麼;我們理解「維持現狀」的方式就是不思長進,每個人都急著把責任推到別人(特別是國家)身上,沒有人想到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人民。

我們似乎以為,只要依照「目前」的方法去做,時間就會停留。所以我們其實看見了卻假裝看不見南韓經歷一次強大國難之後全國人民上下齊心的、假裝看不見新加坡犧牲了自由社會與民主政治卻換來強盛經濟、假裝看不見香港無視平等集中所有資源於少數領域,最重要的是,我們假裝看不見中國日趨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我們都低估了他國崛起的影響。說穿了,2000年的台灣之所以能走向民主,主因就是經濟實力強大。特別是當時中國經濟尚未完全起飛,台灣在經濟上的國際地位仍強,是外交與政治獨立性的最大支柱。換言之,如果當時台灣的目標是「維持現況」──不論是政治、經濟或者社會現況,台灣首要且核心的目標就是維持自身經濟實力以及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這從來不是一件可以關起門來自我催眠就能順心如意的事情。

台灣逐漸走入困境是這五、六年來的事情,但事情其實在更早、在台灣人決定「維持現狀」的時候就開始醞釀了。與其說台灣做錯什麼以至於國際地位掉很快,連非洲小型友邦都可以輕易拋棄我們選擇與中國建交,倒不如去理解其他國家做對了什麼。國際貿易中,各國經濟實力強弱都是相對而非絕對,有人前進就有人後退,有人佔了一個坑就有人沒位置。這幾年來,我們的鄰國都做出了選擇。新加坡知道自己是個寡民小國,沒有辦法轉型內需市場也沒辦法過度分散資源,所以把國力集中在培養菁英、吸引國際資金以及發展少數產業;這幾年也的確看到成果,例如賭場帶來的觀光收益豐富驚人──而這原本是新加坡敬而遠之的產業。南韓人口不少國土也廣,雖然也採取集中資源的做法,但其能發展的產業又比新加坡來得多;韓國挑戰的對象是日本,這幾年來成果豐碩,歐美各國也都開始把韓國當作大國看待。中國的製造成本雖然隨著工資提升而逐漸拉高,但仍有人口多、土地面積廣闊、消費市場廣大的優勢,這幾年來不僅在中、低階製造業上發展迅速,品牌也有崛起的趨勢。而台灣呢?台灣過去之所以強盛,是基於中、低階製造業夠強,同時又乘上PC時代的潮流;但現在台灣不僅沒有完全切入行動裝置時代的潮流,產業鏈位置不佳又同時被中國與韓國夾擊,電子業不振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維持現況,並不非得保留原本的產業優勢,如果捨棄掉原本擁有的優勢卻能換來其他優勢,那麼也沒什麼不好。台灣的問題從來就不是失去電子業或者不要塑化業,而是:台灣能把什麼產業發展得好?而這些思考,也從來就不是隨便用「產業升級」四個字就可以打發得了的事情。企圖「維持現況」不是不行,但這從不是一個簡單輕巧的選項。台灣人的問題是,把一切都想得太過輕巧,除了嘴裡唸頌一些空泛的沒有實質意義的詞彙自欺欺人以外,其實完全沒有進步。台灣三大自我感覺良好詞彙:小確幸、拼經濟、公平正義。我們似乎沒有真正用理性思考過,在乎短期目標的小確幸跟必須具有長遠宏觀計畫的拼經濟可能互斥,傾向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與傾向自由主義的經濟成長也可能互斥。說到底,想讓經濟更繁榮、社會更平等、政治更民主都是假的,政府、企業、人民三方不斷互相牽制撕咬才是真的。一個國家從上到下,絕大多數人都不想理解他者想法,只是不斷將對方視作敵人,哪來的繁榮、平等與民主可言?

如果將台灣擬人,台灣會說:「我想停留在2000年,那是個連網路泡沫化造成全球經濟危機卻都損傷不了我一分一毫的美好年代。」喪失強勢的經濟實力,其實就是台灣無法維持現況的主因;而台灣之所以喪失經濟優勢,則來自於一個自我預言實現,「維持現況」。這是一句魔咒,從政治轉移到經濟,綑綁了台灣將近十年。我們是該問問自己,我們真的做好選擇了嗎?我們「真的」想維持現狀嗎?這一刻,該是從我們願意自身開始改變的時候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兩年前我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從一年多以前我開始不看。我不知道彭教授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情,但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幾乎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個理工出身的教授對於國家現況之悲憤因此想提出更多有意義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見解,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然而,如果不懂一項學問,卻自以為是高手地對其指指點點,理論、推論與結論都錯誤百出,我認為還是先潛心研究再發言,這才叫做「學者的態度」。彭教授對經濟學的錯誤認知與詮釋已經到了任何一個有辦法內化六學分普通經濟學課程的大學生都有辦法反駁的程度,這其實是非常誇張的事情; 他對經濟學的偏差理解,甚至不是什麼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而是打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就徹底錯誤 。 就以彭教授本月才發表的《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來說好了,簡直是讓人看了下巴都要掉下來,完全是到了奇文共賞的水準。 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彭教授過去可以寫出好文章,但這一年多以來的水準墮落到這種程度,完全就是一個不懂經濟學的人卻又濫用經濟學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 。 以這段全文最重要的理論論述為例:「 最極端的市場有兩種: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前者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後者工資極小化而利潤極大化;前者是亞當史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夢想國度(經濟意義下最自由而平等的國家),後者是經濟上的奴隸制度。 」從這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彭教授完全不懂經濟學所謂「市場」概念。 經濟學所談的「市場」包含很多種「市場」,最基本的兩大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 兩大市場都是在談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關係,但是民眾在此有兩種角色,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勞工 。 就消費市場而言,廠商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小消費者利益最大;完全壟斷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最大消費者利益最小。 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換言之,彭教授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工資極大化,完全壟斷市場工資極小化利潤極大化」,完全是把兩種市場混在一起所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非但完全不是經濟學理論,同時也完全不符合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