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影評]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n)──愛國主義的力量

〈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n)與〈無敵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鋼鐵人〉(Iron Man)與〈雷神索爾〉(Thor)等,皆為驚奇影業(Marvel Studios)的大作,〈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中出現的重要英雄角色。對於觀眾而言,與其說2011年的〈美國隊長〉是一部獨立作品,倒不如說是2012年〈復仇者聯盟〉的前導影片──片尾最後那三分鐘的預告存在感之強烈,幾乎讓人忘了前120分鐘在演些什麼。然而〈美國隊長〉終究是部言之有物的電影,即使沒有〈復仇者聯盟〉這部商業大片的耀眼光芒。

圖、持盾,同時也是遲鈍的英雄,美國隊長。

與眾英雄不同的英雄

美國隊長本名為史蒂芬‧羅傑斯(Steven Rogers),原本是個身患氣喘的瘦弱男子,直到參與了亞伯拉罕·艾斯金博士(Dr.Abraham Erskine)的「重生計畫」之後,才成為具有超高智力與結實肉體的超級人類。索爾本身就是擁有異能的北歐神祇,浩克與鋼鐵人東尼史塔克(Tony Stark)則天生具有超凡智力,與其他英雄不同的是:史蒂芬原本毫無特殊的力量與智能,不過是個空懷正義感卻只能挨揍的熱血笨蛋

這幾年來,驚奇影業的英雄主角們,大都有某種來自自身力量帶來的精神難關,例如綠巨人浩克得面對憤怒其實是力量與毀滅的雙面刃、蜘蛛人彼德(Peter Benjamin Parker)得承擔力量帶來的責任感、雷神索爾得克服戰無不勝帶來的高傲、鋼鐵人東尼史塔克得面對自身力量似乎全為否定他的父親所賦予因而產生的卑劣感,但美國隊長完全是個例外,他先擁有堅強的心靈,爾後才得到力量。大阿爾克那(Major Arcana)的第八張塔羅牌是力量,其圖面為一隻獅子溫馴地躺在美麗少女的大腿,少女象徵心、獅子象徵力,心與力合而為一才叫做「力量」。無法控制的力量就不能稱為力量。其他的英雄都是先擁有超乎常人的能力才被賦予常人的煩惱,美國隊長則是一開始就有常人的煩惱,於是當他得到力量時,反而無須面對自我矛盾的精神困境

本片中的最終反派,納粹組織「九頭蛇」(Hydra)的首領「紅骷髏」約翰·施密特("The Red Skull", Johann Schmidt)原本也是渴求異能的凡人(只不過初始能力沒有史蒂芬這麼弱),在得到力量之後則成為納粹特工,目標是征服世界。自「重生計畫」得到力量的紅骷髏,反而比史蒂芬更接近其他英雄──他集結了高傲、自大、憤怒、自卑於一身,同時沉溺於力量與征服的欲望。失去控制的心靈,力量牌的逆位。眾神之王奧丁要求其子索爾戒慎恐懼,並以神錘做為心靈試煉,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我們不難試想高傲的索爾、憤怒的浩克可以帶來多巨大的毀滅。然而紅骷髏終究未能戰勝自己的心靈缺陷,沒有成為英雄反而成為魔王,因此被美國隊長消滅。

然而,紅骷髏的邪惡一方面凸顯了美國隊長的正義、力量的終極本質永遠是純潔的心靈,但更值得提問的或許是:除了力量與心靈之外,約翰與史蒂芬的異同到底是什麼

愛國主義的偏執狂

關於兩人差異,最簡單的回答當然是:約翰天性邪惡、史蒂芬天性正義,因此兩人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行為。但兩人的行為又似乎有許多共通點,例如同樣熱愛自己的國家、對自己重視的事物都能堅持到底,同時也都渴望創造出自己的理想世界,只是前者站在德國、後者站在美國。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約翰與史蒂芬同為德國人或者美國人,也許會變成一對默契絕佳的最佳搭擋,而非兵戎相見的天敵死仇。

〈美國隊長〉是一部主軸與結構都非常傳統的英雄電影。傳統英雄電影的最大特徵是:主角跟終極反派的動機都非常模擬兩可,有時候甚至根本沒有動機可言,反正英雄就是正義的一方、魔頭就是邪惡的一方,沒有需要討論的空間。這樣的處理手法並不是不好,但很容易使英雄與魔頭的形象距離一般凡人很遠──沒有人會認為自己可能是英雄或者魔頭。〈美國隊長〉中的史蒂芬與約翰,就是動機非常薄弱的英雄與終極反派,不論如何心地純真善良的史蒂芬就是應該要擊垮約翰,才是皆大歡喜的美好結局──更不用說身穿美國國旗的史蒂芬就是美國象徵,一部血統純正的好萊塢商業大片,怎麼可能讓美國隊長戰敗呢

我有位朋友認為〈美國隊長〉是一部非常美國帝國主義跟英雄主義的電影,這個結論沒有錯誤,但對我而言卻不夠完美。我認為,〈美國隊長〉真正的核心精神是愛國主義。〈美國隊長〉當然是一部拍給美國人看的英雄電影,但並不只有美國人會喜歡這類民族英雄拯救國家的故事。請別忘了史蒂芬是因為他毫無理由、莫名其妙的愛國心才得到他的智慧、體魄以及攻守合一的神盾;愛國情操是本質,力量是表象,甚至連純正善良的心也都是表象。愛國者可以像史蒂芬這樣天真單純,也可以像霍華‧史塔克這樣玩世不恭,但前者總是更加政治正確一些──是的,美國隊長完全就是一部政治正確的電影,正確到牢不可破。

史蒂芬的愛國精神在電影中沒有受到任何挑戰,因此相對於其他英雄,我們看不太到史蒂芬的改變與成長。是的,愛國主義無須改變也不能改變。不容質疑並自我犧牲,就是愛國主義的最大特徵。如果為了國家犧牲性命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愛國行動,那麼還有什麼不應該被犧牲?毫無條件的愛國主義,本身就是一種偏執一種信仰,這股偏執終究毀滅了紅骷髏;不讓人意外的是,美國隊長最後沒有得到幸福快樂的人生,反而走向自我犧牲的道路。

「自我犧牲」這個主題,本片有兩段重要的鋪陳。亞伯拉罕博士決定由史蒂芬做為「重生計畫」的實驗者前做了個試煉,他將一枚拉開保險桿的手榴彈丟向一群士兵,只見眾人奔逃,唯有史蒂芬在毫無防護裝備的情況下抱住手榴彈,並要其他士兵離開。史蒂芬成功通過實驗之後,追擊暗殺博士的兇手,兇手在被抓到時,卻大喊「九頭蛇萬歲」(Hail Hydra)便吞下牙齒中的氰化物自盡。史蒂芬的好友兼戰友詹姆士(James Bucky Barnes)摔落山崖雖然並非自我犧牲,卻也同時帶出「美國隊長也可能這樣死去」的可能性。

美國隊長最後沒有死於意外,卻為了拯救紐約市民犧牲了自我。

美國隊長最後仍沒有為國捐軀、犧牲生命,卻犧牲了時間。他在格陵蘭的冰原下沉眠了70年,一覺醒來已經沒有納粹、沒有九頭蛇、沒有他熟悉美國軍隊,也沒有他所愛的佩姬(Peggy Carter)。或許這是比死亡更殘忍的犧牲。

結語

心懸一國的愛國主義到底可以讓一個人犧牲到什麼程度?〈美國隊長〉彰顯了一部分,但至少這個故事還美麗如童話,真正寫實的故事只是更加殘忍。當然,愛國主義對於身處和平盛世已經數十年的台灣,自然是天方夜譚──這年頭大家談的都是個人主義,剩下的愛國者也早已垂垂老矣只能隨時光凋零。但看看那些恐怖份子,數十、數百人都是基於愛國主義而自我犧牲,這些人在自己的國家也是英雄。英雄與反派只有一線之隔、和平與戰亂只有一線之隔,或者某日當台灣無法在國際的動盪中安處一方時,愛國主義又將成為顯學也說不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