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台灣燈會塞爆高鐵看機會(Opportunity)與危機(Threat)

在了解高鐵為何會因為燈會而塞爆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先來做個簡單計算。

台灣燈會點燈的第一天恰逢周日,又有迪士尼大遊行、SHE現場演唱燈會主題曲等特殊活動,在整個為期八天預估超過1000萬人次的活動中,燈會首日隨便也超過150萬人次。150萬人次並不會全部都到晚上才回家,預估有25%的人會在點燈儀式之前就搭車離開;點燈儀式7點15分開始,大約到7點30分結束,預估又有15%的人會直接離去。到以上為止,預估至少60%的人會在看完點燈之後還留下。以最快1小時之內看完燈會而言,那就是8點半開始離開新竹;大家考慮到隔天要上班上課的情況下,至少會希望10點半之前離開。假設這60%的人,有80%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將近50%來看燈會的人會擠在晚上8點30分到10點30分之間要離開燈會現場──至少70萬人次。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搭高鐵,但在展場緊鄰高鐵站、轉乘台鐵速度慢、開車也耗時的情況下,這70萬人次中至少40%的人會選擇搭高鐵,也就是約30萬人次;即使用30%計算,也有20萬人次。此外,由於這些列車並非空車,因此應該還必須考慮原本南下北上的需求,但在這邊為了簡化先完全不計算在內。也就是說,高鐵在2小時內至少要疏散掉20萬人次,平均1小時10萬人次,才算是合理的計算──而且這還絕對是個低估的數字,實際需求一定更多

另一方面,讓我們從高鐵實際供給面來看。一列高鐵車廂最多預估可搭乘200人(一排5人,以30排計算,再包含站位),12節車廂總共可運輸2500人次,抓個整數算2500人;每小時南下北上列車各為兩班,因此運輸人次最多約為1萬人也就是說,光是從供給跟需求來看,就相差10倍;即使以上的計算嚴重誤算,用5倍來看好了,高鐵每小時也必須加開4倍列車數才能疏散掉人潮,也就是每小時南下北上要各自加開4組列車。但台灣高鐵的作法卻是:全日南下北上各加開兩班列車──而8點30分~10點30分這段超級尖峰時段,僅各多一班列車。我不知道高鐵哪裡來的自信認為自己只要加開一班車就可以疏散掉人潮,我更無法理解為何他們能說出「雖然早就預估會湧進許多人潮,但等候進高鐵車站的民眾遠超過預估人數」這種不負責任的話。

除了這種重要的預估數字嚴重錯評之外,更可怕的是新竹高鐵的動線設計。兩條路線,一條是尚未買票,另一條是已購票。這作法乍看之下很好,但真正的問題在於:購票者分成自由座與指定座位自由座本來就不限班次、先到先贏,然而指定座位者可是非上車不可──特別是那些付了雙倍價錢的商務艙乘客當已購票者的路線長達數千人,要進入車站得耗去一小時的時間,而指定位置的乘客的列車即將在10分鐘內到達時,高鐵方的態度是:請你們排隊,我們沒辦法讓你們進去。有些人急著進車站於是插隊,引發排隊者不滿;而另一群不插隊的旅客則與高鐵方產生衝突,認為高鐵高層應該要下來處理這件事情。

這個問題最嚴重之處在於:如果持續有指定車位的乘客受到阻擋無法上車,就得不斷排擠自由座的位置,原本就已經嚴重不足的運輸班次,就會顯得更左支右絀──而且這百分之百是高鐵營運方的錯誤政策所導致。許多人愛用SWOT分析,卻都是濫用。機會(Opportunity)跟危機(Threat)的本質都是「環境的變化」或「突發的事件」,企業能把握好就是機會,把握不住就是危機;所以真正的關鍵其實是「企業的能力是否能充分應付環境的變化」。機會與危機不只是光看外部環境與事件,同時也必須判斷企業內部的管理能力,才可能看清事件帶來的結果好壞。在新竹高鐵站旁舉行台灣燈會,原本對台灣高鐵而言絕對是名利雙收的大好機會,但三流的管理能力,卻讓大好機會轉變成嚴重危機,正是最好的範例

高鐵終於開放這些心急如焚的旅客入站,但那已經是9點30分的事情;同時,高鐵營運方宣布所有車票賣完高鐵整整浪費了8點30分到9點30分之間可以快速作好危機處理的這一小時。我個人也在這些人群中,我看到的是,高鐵開放旅客入站的時候沒有檢查車票的時間與座位,以至於有人完全沒有車票也上了月台;而一群操著日語、拿著商務艙車票的日本旅客,憂心忡忡地詢問站務人員他們等一下應該要坐在哪裡。這些挨罵的可憐站務人員告訴我,這次為了因應燈會活動,有五個站的站長來新竹站支援,這讓我十分驚訝。如果五個高鐵站長的資料分析(判斷將要疏散多少人次)、決策品質(決定應該加開多少班次、動線應該如何安排)與危機處理能力(假設人數超乎想像時該如何處理)是這種水準,我真的可以理解為什麼高鐵過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處在虧損狀態

這些車票與時間上的損失,我想溫厚的台灣人會默默自己承擔。但是一個號稱世界級觀光慶祝活動的台灣燈會,在眾多外國人面前畫下最糟糕的起點,錯誤完全來自於高鐵營運方低劣的管理能力,這些損失又該如何如何彌補,那可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畢竟,最好的危機管理,其實是在事前擬定好不至於產生危機的應對計畫,不是嗎


延伸閱讀
百萬人賞燈散場 高鐵、台鐵幾癱瘓高鐵官方網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兩年前我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從一年多以前我開始不看。我不知道彭教授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情,但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幾乎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個理工出身的教授對於國家現況之悲憤因此想提出更多有意義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見解,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然而,如果不懂一項學問,卻自以為是高手地對其指指點點,理論、推論與結論都錯誤百出,我認為還是先潛心研究再發言,這才叫做「學者的態度」。彭教授對經濟學的錯誤認知與詮釋已經到了任何一個有辦法內化六學分普通經濟學課程的大學生都有辦法反駁的程度,這其實是非常誇張的事情; 他對經濟學的偏差理解,甚至不是什麼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而是打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就徹底錯誤 。 就以彭教授本月才發表的《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來說好了,簡直是讓人看了下巴都要掉下來,完全是到了奇文共賞的水準。 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彭教授過去可以寫出好文章,但這一年多以來的水準墮落到這種程度,完全就是一個不懂經濟學的人卻又濫用經濟學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 。 以這段全文最重要的理論論述為例:「 最極端的市場有兩種: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前者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後者工資極小化而利潤極大化;前者是亞當史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夢想國度(經濟意義下最自由而平等的國家),後者是經濟上的奴隸制度。 」從這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彭教授完全不懂經濟學所謂「市場」概念。 經濟學所談的「市場」包含很多種「市場」,最基本的兩大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 兩大市場都是在談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關係,但是民眾在此有兩種角色,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勞工 。 就消費市場而言,廠商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小消費者利益最大;完全壟斷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最大消費者利益最小。 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換言之,彭教授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工資極大化,完全壟斷市場工資極小化利潤極大化」,完全是把兩種市場混在一起所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非但完全不是經濟學理論,同時也完全不符合現況。